央广网南京8月14日消息(记者王锡斐 实习生程晨)8月14日,在第二个全国生态日来临之际,江苏省生态环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江苏省第四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十大典型案例,以案释法,助推生态环境源头防控。
今年是第四年评选省级层面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典型案例,十大典型案例中有全省首例城市管理部门办理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也有长三角首例船舶大气污染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江苏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王燕枫介绍生态环境,相较往年,今年的案例呈现三个特点,一是索赔主体有拓展奇异果体育平台,新增自然资源部门、农业农村部门、城市管理部门、海事管理部门主办的案件,索赔主体范围更加丰富,生态治理法治合力更强;二是办理水平有提升,不仅成功办理涉及多个赔偿主体、多种损害行为的“疑难案件”,也有通过关注群众身边小事、推动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的“精品小案件”;三是工作方式有创新。集体磋商在多地形成规模,替代性修复方式呈现多样化、新颖化、规范化,劳务代偿实现数字化赋能监管。
2018年1月1日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在全国试行。江苏先行先试,构建独具特色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1+7+1”制度体系。江苏省生态环境厅法规科技处处长刘晓蕾介绍,截至2024年7月底,全省已累计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8786件,涉案总金额15.43亿元。其中,2024年新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1356件,涉案金额2801.89万元。
记者注意到,今年3月27日,江苏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全票审议通过了《江苏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并于6月5日正式施行。江苏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协作联动不断强化。江苏、上海、浙江、安徽三省一市联合评选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十大典型案例,共同构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联动新格局。
此外,江苏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办理质效不断提升,赔偿修复也更加多元。《江苏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明确可以开展替代修复。赔偿义务人赔偿能力不足的,可以采取分期赔付、延长缴纳期限等赔偿方式,也可以允许其提供有益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劳务,鼓励符合条件的赔偿义务人担当生态环境普法宣传员,以公益宣传、志愿服务等有益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劳务方式承担生态环境损害责任。
8月14日,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发布江苏省第四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十大典型案例。